宁夏新闻网讯(记者 丁冬)11月5日,平罗县西大滩的盐碱地上,一派丰收盛景。1300亩高粱长势喜人,金黄的穗子压弯了枝头,数台收割机列队轰鸣,穿梭于田间地头,将饱满的高粱穗卷入机身,籽粒快速落入收集箱,农户们紧随其后忙着转运、晾晒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
“今年高粱长得格外好,穗大粒满!这片盐碱地改良后,含盐量下降15%,每亩地增产25公斤。”宁夏红高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安长惠手捧高粱穗,语气中满是自豪。据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薇介绍,今年平罗县高粱种植面积达8000亩,经现场检测,每株穗粒数较去年增加15至20粒,千粒重提升2克,亩产突破487公斤,预计比去年略有增加。

这片盐碱地的“华丽变身”,离不开科技的强力赋能。过去,西大滩盐碱地治理长期依赖大水漫灌洗盐,随着黄河水资源配额逐年减少,节水需求日益迫切。2019年,宁夏农科院与宁夏红高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合作,转变治理思路,创新采用“耐盐作物+土壤改良”综合方案,通过“灌、排、剂、肥、种、耕”六位一体技术模式,不仅让盐碱地长出了高产高粱,还实现节约用水40%以上,有效避免了土壤二次盐渍化。“高粱耐旱能力显著优于玉米、小麦,一年仅需灌溉两次即可生长。”宁夏农科院工作人员张永宏表示,团队长期扎根当地开展取样检测与实验,将科研成果与企业种植实践深度融合,既破解了盐碱地利用难题,又拓宽了高粱在酿酒、饲料等领域的产业价值。

今年,该公司进一步升级改良技术,联合科研团队采用“有机肥改良+生物菌剂调理”方式,分批次对盐碱地进行深耕改良,同时搭配自主筛选的耐盐高粱品种,实现“改土”“选种”双管齐下。“1300亩地仅改良费用就投入近80万元,但每亩多收25公斤,算下来增收超30万元,值!”安长惠算了一笔“增收账”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作为高粱种植推广的“主力军”,宁夏红高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2017年响应稻改旱政策以来,已在宁夏地区累计推广高粱种植33万亩,服务小农户超7000户。公司还与宁夏农科院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,筛选优质高粱品种,推动新技术市场化应用,并构建“公司+农户+酒企”的全产业链模式,通过签订保底收购协议、对接名酒企业原料供应等方式,打通产销链路,保障农户稳定收益。(图片由宁夏日报记者姬禹拍摄)